节气藏大美 探寻中华文物中的“芒种”|全球今亮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
(相关资料图)
央视网消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二十四节气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萌芽于夏商时期,它们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宝藏。今天(6月6日)6时18分,我们迎来“芒种”节气。历书记载,“五月芒种为节者”,是因为这时“可以种有芒之谷,故以芒种为名”。此时,正是北方收麦与南方种稻的时候,因此“芒种”也可解释为“有芒的麦子抢收,有芒的稻子快种”。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芒种”在哪些文物里留下了亘古弥新的文化习俗。
在北忙收 家家麦饭美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和大自然的相处中,人们学会顺应天时、规划秩序。芒种时节,梅黄麦熟,大江南北皆为收获与耕作的热闹景象。
敦煌谚语说:“风中扬谷,秕者登先。”北方忙麦收,粮食在经过捶打晾晒之后,还要就着夏日热气顶风扬谷,去虚华存饱满,为仓廪实劳作,为“家家麦饭美”辛勤。文献记载,唐代天宝年间,河西地区收购的粮食多达三十七万一千余石,约占当时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一,而敦煌就是河西主要的一处产粮区。
在南忙种 梅雨稻田新
芒种,意味着仲夏正式开始,带来青梅初熟,也带来秋粮播种的最佳时间,于是就有了“梅雨稻田新”一说。宋代诗人陆游写道:“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因此,芒种又被称为“忙着种”。虽说收种两头忙,但芒种这一节气名称更侧重于前瞻性地提示人们勿过天时,抓紧播种,以成丰年。
趁天长 忙惜时 努力从今始
文献记载,从汉朝起,小麦逐渐在敦煌扎根,到了唐代水稻也在这里落户。石窟画匠用“异地同图”的方法将播种与收获放在同一幅壁画里,颇有意趣,或许在用先贤的智慧提点后人,无论夏收还是夏播,都要抢时间、占先机。谚语说:“小满赶天,芒种赶刻。”更具“时机”意味的芒种,也提醒着今天的人们,趁天长,及良时,努力请从今日始。
标签: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
中国无机盐工业协会消息,6月6日,中国钾肥进口谈判小组(中化、中农、
6月6日,联想集团发布以韧性的全球首席信息官(TheResilientCIO)为主
波罗的海干散货指数涨8 2%,报1016点。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
每日小编都会为大家带来一些知识类的文章,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
1、准考证号码是在可以打印准考证的时候,自动生成的。2、91回考试的准
1、振金是没有,但是功能差不多的倒是有可能世界上有没有真不好说,但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曾记得古诗还有哪些怀念革命先烈的古诗有哪些
广州市交通运输局官微公布2023年4月份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市场运行管理监
记者6月6日获悉,根据西安航天城投资集团党委统一安排,自5月15日至7月